近日,九派新闻从武汉亚心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悉,科室收治了一名特殊患者:65岁的胡女士(化姓)持续高热半月余西安股票配资平台,伴随剧烈咳嗽、咳痰症状,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后体温仍在 39℃左右居高不下。
亚总呼吸科结合病史追溯生活习惯,通过“非常规血液排查”,最终揭开谜团——老人因有长期闲来无事有“捡垃圾、拾废品”的习惯,因此感染上一种名叫 “贝纳柯克斯体”的细菌,确诊罹患罕见的 “Q 热立克次体病”,对因诊疗4天后,患者康复出院。
对此,亚总呼吸科主任满宁指出,Q 热立克次体病是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,多见于屠宰场、农牧场、垃圾填埋厂等地,传染源为牛、羊、狗等动物的排泄物。患者因 “拾荒” 频繁接触细菌滋生环境,加之不习惯戴防护口罩,致使患病风险增加。所以,尽量远离卫生条件差的场所,若无可避免,需戴外科口罩,减少病原体吸入。
满宁主任为患者查体。图/受访者提供
【1】患者:持续发热15天,肝功能异常,肾功能也急性损伤
展开剩余70%6 月 25 日,汉口的胡女士拖着发热乏力的病体,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武汉亚心总医院。其儿子称,母亲已持续发热 15 天,半个多月前就出现咳嗽咳痰、头昏高烧、四肢乏力,还伴有心慌胸闷。在多家医院就诊时,虽做了全身各类系统检查与治疗,但常规退热、止咳、静脉输注抗生素等,病症迟迟不见好转,体温仍顽固地徘徊在 39℃上下。
来到亚总呼吸科时,多日发热已造成多系统损伤——从各项异常指标来看,肝功能异常,肾功能也急性损伤。
满宁教授结合肺部CT“稍许炎症”的表现,判断主要感染不在肺部,待观察患者情况2天后,转而聚焦非常规的 “血液检查”—— MetaBlood病原微生物核酸测序,结果指向一个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:Q 热立克次体。这是一种由贝纳特柯克斯体(Coxiella burnetii)引起、却常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。
【2】医生:患者因常年节俭,有去垃圾堆附近捡垃圾的习惯
进一步追问病史、家庭情况及生活习惯后,一条线索逐渐清晰:胡女士多年前退休在家,因常年节俭,有去垃圾堆附近捡垃圾、拾废品的习惯。病因确定后,针对性使用口服四环素类药物,胡女士高热迅速消退,四天后便康复出院。
胡女士的习惯并非个例,恰似常吃剩菜、拾废品的节俭父母。而 Q 热立克次体感染这种罕见病,正凭借其隐蔽性和非特异性症状,成为引发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 “隐形杀手” 之一。
满宁教授表示,“导致发热的原因有很多种,并非只有大家熟知的感冒,如严重的军团菌、鹦鹉热、肺炎克雷伯菌、结核杆菌等感染,如未明确病因即治疗,不仅贻误病情,甚者可能导致全身菌群失调、药物性肝肾损害、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。治病的目的是健康,但在此之前,更应重视病因诊断。 毕竟,走弯路不仅多花钱还伤身,甚至危及生命。”
【3】Q热:通过呼吸道(吸入)传播
“Q”代表“Query”(疑问),因该病刚被发现时病因不明,故以此命名。贝纳柯克斯体生存能力极强,可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。它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气溶胶,由受感染动物的粪便、尿液或胎盘衍生物所形成。传染源多为狗、羊、牛、马、驴等动物的尿液、粪液以及蜱虫等。
Q热潜伏期通常为2-4周,多数患者急骤起病,高热,多为弛张热伴寒战,同时还会伴随剧烈头痛,以前额和眼眶部位最为明显,以及全身肌肉酸痛,但不会出现皮疹。
据江苏疾控,患者通常不是传染源,人传人的可能性很小,患者一般无需隔离(不必过度担心)。
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报道,海南、内蒙古、新疆、黑龙江、山东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、安徽等地都曾报告过病例或暴发,尤其是畜牧业发达或有活畜交易、屠宰的地区。
预防措施上,首先远离环境污染比较大的场所,并做好个人防护,避免经呼吸道和接触感染。其次注意饮食卫生,不食用生的牛、羊奶及不熟的肉制品。
九派新闻记者 李恺 通讯员 徐伟平 郭姗姗
编辑 吴迪
【来源:九派新闻】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西安股票配资平台,向原创致敬
发布于:湖北省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